第171章
语气毕竟又稍稍缓和了一点,“今召诸公至此,便是为此事……” 一时之间,议事厅内,一片死寂。 这厅中绝大部分人都知道,此事并不寻常。 骁胜军都指挥使李浩,字直夫,也曾是熙宁朝有名的西军老将。他不仅仅是将门之后,而且少年时代,就参加过破侬智高之役,立下过人的战功,其资历之深,如今禁军活着的老将之中,无人能及。更麻烦的是,此君乃是一个新党,熙宁初年曾以《安边策》上王安石,在王安石执政期间,深受重视,转战南北,不仅在陕西与西夏作战,而且还曾随章??在南方打过仗。直到王安石罢相,他以反对石越主导的兵制改革,先调到河北做过总管,后来又被远远打发到了广西路任提督使,兼管厢军屯田等等事务,竟无缘宋夏之战,直到绍圣初年,才因为王马和解而被调回。章??为兵相,因他是陕西人,本欲让他守兰州,但由于李浩一直主张对西蕃持强硬政策,司马光怕他生事,便折衷将他留在汴京,统领骁胜军。而除此之外,只有诸如折可适、仁多保忠等少数人才知道的是,李浩是极受小皇帝信任的将领!当今的皇帝在学习熙宁年间的政事时,便已经读过了李浩的《安边策》,并大加赞赏。而且,李浩一生自始至终,对一切的“蛮夷”,都力主持强硬态度,更得皇帝欢心。他又能征善战,无论是对西夏,还是对国内的叛乱蛮夷作战,一生未尝败绩……折可适甚至还听说过一些传闻:骁胜军离京前,皇帝曾经召见过李浩,加以勉励――汴京便有人风传李浩受了皇帝的密旨! 即便这些传闻只是无稽之谈,李浩与石越之间的恩怨,也是一桩令人头疼的事。李浩虽然颇得章??的赏识,但他一生戎马,却没能立下大功,不仅官爵迟滞十余年不迁,亦很难进国史馆立传,这种种际遇,不能说与石越无关。而他对石越的怨恨,在汴京已有数年的折可适亦早有所闻。 但另一方面,禁军诸将之中,换任何一个人敢不听调遣而擅自行动,石越都能毫不犹豫的斩了他。惟独李浩,他不能不投鼠忌器。 李直夫的资历、他的新党背景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,甚至他与石越的恩怨,都让他能做出不服石越的举动,而石越却必须小心处理与他的关系。 故此,即便李直夫已经擅自率军北上,石越遣唐康率环州义勇前去,明明是为了追回骁胜军,兴师问罪,但话语之中,仍然要留下一些退步的余地,而并没有给李浩轻易就扣上一个罪名。 统率诸军,有时候,不是仅仅靠着纪律严明,赏罚分明,严刑峻法便可以做好的。历史上,同样是申明纪律,有些人就成为名将,成就功勋;有些人却背上暴虐少恩之名,最后兵败身死,成为天下的笑柄……因此,石越的话音一落,猜到石越心思的折可适便已经在思忖周全之法。 但最先打破沉默的却是游师雄。 “丞相恐怕失策了!”游师雄一开口便将众人吓了一跳,连折可适也不由得抬头觑了石越一眼,见他并未动怒,方才放心,但游师雄却只是自顾自的说下去:“丞相令唐康时去追李直夫,下官却怕连唐康时也要一去不返。” 游师雄的话,便如同一声惊雷,响在众人的头顶。 折可适本是虑不及此,被他一语道破,也不由得呆了一呆。 “只怕,只怕……”和诜一面说,一面迟疑地望了望石越,“只怕游大人所言,不无可能……” 折可适悄悄看了众人一眼,众人脸上的神色,显然都觉得游师雄说的,的确是有可能发生之事。 唐康是力主增援深州的,他原本只不过担忧难以驾驭骁胜军而已,而如今,却对唐康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以他一贯的胆大妄为,他顺水推舟,反与李直夫一道北上……石越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,他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。他转头望向游师雄,“那景叔以为当要如何应对?” “依下官之策,不若将错就错!” “将错就错?” “正是。骁胜军之事,深州之拱圣军才是症结所在。这数日间所议,拱圣军也是一块心病,如今正好一并去除。只须丞相给下官一纸之令,下官愿单骑北上,解此连环。” “如今拱圣军困守深州,实是如同鸡胁,下官以为本不当为一城一池之得失,而乱大计。然若丞相以为深州不得不救,那倒不如便趁势而为。骁胜军与环州义勇既然已经北上冀州,下官愿至军中,请二军于葫卢河之阴盛陈疑兵,接应拱圣军突围。只要有宣台札子,下官亲至深州,姚武之必不能再持坚守之议。” “不可!”石越听到游师雄愿意亲自入深州令姚兕突围,不由得一犹豫,便听到折可适与仁多保忠、李祥皆是齐声反对。 “丞相。”折可适朝着石越欠欠身,温声道:“深州万不可弃!” 仁多保忠也道:“不错,深州万不可弃!” “为何?”石越见二人态度如此坚定,又看看李祥,虽不说话,显然也是同一意见,因问道:“深州虽然重要,但我大军尚未聚齐,只恐难以坚守。以大名府现有之兵,便倾巢北上,以己之短,攻敌所长,只怕难保万全……” “丞相说得极是。”和诜连忙表示赞同,一面吃惊的望了折可适一眼,“依托大名府防线之坚城要寨,诱敌深入,消耗辽人,再聚集大军,一鼓而歼之,乃是既成之策,不可轻易更改。” “和大人所言差矣。”仁多保忠不屑的看都不看和诜一眼,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岂得固守一法?耶律信也是北朝名将,他为何便要来大名?” “守义公所言虽然有理,但苦在我军暂时难与契丹争锋。”游师雄委婉的反驳道。 “话虽如此,然游大人徒知深州于我军是一块鸡胁,却不知深州于契丹,同样也是一块鸡胁!”仁多保忠讥讽道,“契丹多是马军,要的便是宽广空间,方能驰骋快意。深州一失,契丹往来南北,自界河至大名,全无限隔。耶律信若不来攻我大名府,我诸城之兵,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各路往来,除了束手兴叹,又能有何办法?如今难得契丹一心一意想要攻克深州,其数十万大军,局促于真定、深州、河间之间,这深州与大名防线,又有何区别?” “守义公说得极是。”折可适接过话来,笑道:“虽然深州不若大名府防线坚固,离我军远而离辽国更近,但若非如此,耶律信又如何肯轻易将他的兵力耗在某座城池之下?总得让他看到这城池是不要付出过大代价便攻得下,又能有大挫我军锐气之类显而易见的好处,他才肯下本。” “折将军之意是把深州当成大名?”游师雄略思忖了一下,面露难色,“只恐难以如意。以深州小城,姚武之再善战,契丹果然大举进攻,深州绝难坚守。” “那却未必。”折可适笑道,“事在人为。我大宋与辽国,战和百余年,近二十年来,又通使通商,前古未有,两朝互相了解之深,前史所无。况且辽主非庸主,辽将亦非庸将,若我辈些些风险亦不肯冒,只打自己的如意算盘……” “若有办法守得住深州,本相亦不愿意将大好河山,丢弃于辽人之手。”石越内心的天平,终于彻底的倾向一方。他心里是很明白的,若是实在没有办法,他只能放弃深州,那便只能割尾求生。但是,他也已经敏锐的觉察到,朝野的舆论,已经将深州与拱圣军置于一个他丢不得的地步了。只要有一丝可能,他便会下令死守深州,只不过,他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保住深州而已。现在,显然折可适与仁多保忠都有方略。他便不愿意在大方针上再浪费时间。 “本相也明白,两军交战,难免要冒险。不过,本相也绝不肯随随便便拿着千万将士的性命去冒险。” “丞相说得极是。”折可适马上接道:“下官以为,骁胜军与环州义勇既已北上,不论李直夫是何原因――此事他终究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,否则国法军法不容――但如今是临战之时,亦要权变,宣台可向其下令,令其择机增援深州。同时,再遣神射军北上冀州,接应骁胜军。两军合兵一处,可战则战,不可战便退守冀州,辽军轻易也奈何不得。只要能牵制住一部分辽军,令其不能专心攻打深州,又使深州知道援军近在咫尺,必能拼死守城,便有机会令深州守到我大军聚集之日。” “丞相,下官愿意随神射军北上。”折可适话音刚落,仁多保忠马上向石越请战。 石越知道仁多保忠此举不无私心,他这次来大名,带了次子与第四子前来,自然是想找机会给两个儿子立功,毕竟他的爵位只能由长子承嗣,但对此石越也是求之不得,当即应允:“若守义公去,本相无忧矣。” 那边厢,游师雄见石越主意已决,亦不再坚持。和诜虽然心下不以为然,但听到是神射军北上,他也放下心来,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 但他轻松得太早了一点,石越马上便又问道:“不过……还有一事――倘若最终与辽人决战,要至深州一带,甚至更北,大名府诸军,便不能安守大名观战,契丹多马军,河朔军多步军,恐难当其锋……” “丞相放心。”和诜正要说话,折可适已先回道:“下官有一策,或可一试。” “哦?”不仅是石越,所有人皆有些意外折可适的回答。 折可适看了一眼座中一直不曾说话的何去非,道:“昔者在朱仙镇时,便曾与何先生一道计议以步克骑之法,当时便想出一个法子,只是未有机会施行。” “如今契丹所恃者,不过是其有火炮之利,可破步兵大阵。下官等以为,若要对付火炮,便只有用火炮。契丹以火炮别为一阵,我军却可以火炮与步军为一阵。我军可制造一种战车,装载火炮于车上发射,布阵之时,便以此战车居前,长枪次之,弓弩手再次之……当日何先生曾画出战车与阵法图纸,下官录有复本……” 石越心中大赞,但又有几分奇怪:“此策为何不曾上呈枢府?” 折可适尴尬的笑了笑,“被枢府拒绝了。” 石越大奇:“为何?” “布一阵,用火炮太多,朝廷一时没这许多火炮来装备诸军……”折可适马上又说道:“但大名府有现成的火炮与炮手,稍加挑选,便可用于此阵。” “布此一阵,大约需要多少门火炮?” “辽军火炮同样移动不便,两军列阵之时,只需前阵有火炮便可,其余三面,仍可依旧制列阵,若是一军列阵,有大小火炮四五十余门足矣。倘若四面皆有火炮,其余三面可略加裁减,总计一百五十门火炮,足以令辽军不敢缨我之锋!” “一百五十门?!”众人听得目瞪口呆。 “大名府一城,便有大小火炮三百余门。”石越想了想,还是决定试一试,“从大名府防线诸城寨拆个一两百门下来,辽人也未必攻得破。此城有的是工匠,只要有图纸,造战车亦非难事。”他的目光投向和诜,“便请何先生与和将军一共主持此事,让雄武一军操练此阵……此阵叫何名?” “环营车阵。”折可适也没想到石越如此轻易便答应了他的建议,看了何去非一眼,二人都是喜出望外,忙又说道:“以和将军与何先生之能,雄武一军又本已熟悉火炮,操练一两个月,必能成功。” 这的确是有些意想不到的,要知道,对于如何将火炮应用于野战中,应对辽军的火炮,枢密院最终支持的是另一种意见――与辽军一样,组建专门的火炮军。枢密院因此增建了许多的神卫营,这些神卫营,拥有的火炮少则数门,多则也不过数十门――枢府看中的便是他们调动灵活,便于控制。而这种意见的代表将领张蕴,统领着最大的一支神卫营部队,此人原是石越的部将! 因此,折可适虽然借机提了一提,却绝对想不到居然真的会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。 当天晚上,临清县。 一天走了八十里后,骁胜军都指挥使李浩便下令他的部下在临清县城外一条小河边扎营。他的部下正轮流牵着自己的战马到河边饮水,突然便听到从南边传来一阵马蹄疾驰之声。 这些刚刚松驰下来的骁胜军,顿时一阵骚乱。 虽然马蹄声是从南边而来,按理说临清也不可能有辽军,但是,南面的馆陶方向,也就只有骁胜军这一支马军。 这又是哪里来的马军? 不过,很快,他们就再次放松下来,他们看见了这支马军的旗号――“环州义勇”。骁胜军虽然与环州义勇驻扎之地相差数千里,但是骁胜军是一只教导军,军中有许多校尉、节级便来自陕西,有不少人是识得环州义勇的,他们兴奋的喊了几声后,众人便彻底放松了戒备。 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都指挥使正脸色铁青着走出大帐,这只刚刚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环州义勇,便如一阵疾风般,冲进了他们的营地,然后气势汹汹的包围了他们的中军大帐。 骁胜军的大部分将士,至此时才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。 而中军大帐附近,却已经剑拔弩张。 李浩的亲兵牙队,全部拔出了他们的佩刀。 “李大人!”骑在马上的唐康,居高临下的望着站在大帐门口的李浩,嘴角露出一丝讥讽。 李浩抬了抬手,他的亲兵牙队迟疑了一小会,才不情不愿的将刀插回鞘中。唐康这才跃身下了马来,径直走进中军大帐中,几十名环州义勇也跳下马来,跟着唐康进了帐中,接管了中军大帐的守卫。 李浩轻轻哼了一声,也跟着入了大帐。进到帐中,一抬头,便看见唐康那双阴沉沉的眼睛,正从他的帅位上望着他。 “李大人,下官奉宣司之命前来公干,失礼得罪之处,还望海涵。”唐康说着,漫不经心朝李浩的抬了抬手,“请问李大人,究竟为何事突然率军离开馆陶?!” 李浩板着脸,不软不硬的顶了回去:“李某接到消息,有辽军孤军深入临清至冀州一带,故此前来剿贼。此事早已关报宣台――唐大人问此事,又是何意?” “好一个前来剿贼。”唐康冷笑道:“李大人要剿的贼,只怕在深州吧!” “唐大人此话又是何意?!”李浩作色反问道。 “下官何意?”唐康哈哈大笑起来,“下官奉宣台之令,来请李大人回北京,亲自向右丞相解释此事!” “唐大人兴师动众而来,便为此事?那只恐李某难以从命!” “李大人想抗命?” 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我骁胜军动止,早已关白宣台,右丞相不信,那多半是有奸小从旁进谗。便要回去,也要等李某击溃这些契丹人再说,否则,岂不是有口难辩,只能任奸人污陷?” “李大人过虑了,大人乃是天子近臣,区区宣台官吏,又有何本领能污陷你李大人?”唐康讽道,“或者冀州、临清这一州一县的大小官吏,个个庸碌奸滑也是有的,故此契丹犯境,远在馆陶的李大人能知道,这些地方守吏却全不知情,不过,依下官看,朝廷是真该收拾下这些庸碌之臣了――只是此事也算因大人而起,只恐大人亦不能置身事外,说不得,还得劳烦大人一趟。况且这区区小股辽贼,杀鸡又何必用牛刀?明日下官遣一介之使,令冀州巡检克期翦灭此贼便可。” 李浩被唐康讥讽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,他心知口舌上难以胜过唐康,但却终不肯乖乖随他回大名,只是强梁道:“这些个刀笔是非,李某如何辩得过那些文官?况且两军对阵,瞬息万变,宣台不谋却敌之策,却来管这些个不急之务,此乃是乱命,李某绝难遵从。” 唐康盯着李浩,嘿嘿笑道:“李大人若是不肯说实话,只怕遵不遵从,也由不得李大人。” “你敢……” “李大人以为下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么?”唐康微笑着望着李浩。 李浩抿着嘴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中军
相关推荐:
妇产科男朋友
他来过我的世界
试婚
莽夫从打穿肖申克开始
谁说总监是性冷感?(百合ABO)
皇嫂
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
九品道士
医武兵王混乡村
先婚后爱